您好,欢迎访问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济源行政学院,济源市社会主义学院网站! 【智慧党校】
科研工作
 
专题集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工作

学习愚公移山 熔铸时代精神

发布日期:2016-10-09发布人: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浏览次数:334

王全书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熔铸伟大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学习愚公移山,就要发扬创新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内在特质。愚公移山是对传统生存方式的一种挑战和超越,是具有非凡胆略的创新行为,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结果。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创新的光辉历程。河南是发展中的省份,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个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够、改革创新不够、敢想敢干不够。目前,应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化对开拓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锐意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勇于创新的本领,形成勇于创新的风气,加快勇于创新的步伐。要将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大力推进体制制度创新,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使发展的活力进一步迸发。

创新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我们面对着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兴衰存亡。创新与机遇密不可分,创新意识与机遇意识紧密相连。在一个节奏快捷、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能不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是能否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不能一般地去“抓”机遇,而应当去“抢”机遇。对河南来说,实现中原崛起就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迅速,这有利于我们扩大开放,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利用中部地区的能源、人才、交通等优势,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积极支持中部地区的发展,这为我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我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国新一轮经济整合带来的产业转移正在加快,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才能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条件:才能把基础打得更加坚实,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实现河南的全面振兴。

创新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外在环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有的人随遇而安,知天安命;有的人不安于现状,不听天由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河南属于中部地区,既没有东部沿海地区那样的大开放,又没有西部地区那样的大开发,也没有东北重工业基地那样的大振兴,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借鉴它们大开放、大开发、大振兴的经验,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思路,就有可能改变我们相对不利的环境和条件,就一定能把创新的智慧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加快发展的步伐。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济源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依靠自身条件,不等、不靠,在改革、发展、稳定中,谱写了愚公移山的崭新篇章。济源以“特色经营城市”,已成为一个“花卉城”,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鲜花基地——古轵生态苑,其主打产品已辐射半径为500公里的市场;济源已成为一个“冶金城”,有世界第二、全国最大的铅冶炼基地——豫光金铝集团公司,其电解铝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济源已成为一个“篮球城”,有全国最大的专项体育场馆,其标志性的篮球馆已成为中国女篮和男篮联赛的主赛场。2004年济源人均GDP已达2270美元,他们决心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中原崛起的增长极和支撑点。

创新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正视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古人讲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应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真的过上了祖祖辈辈所渴望的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由此,一些干部群众也滋长了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压力,就会寻安逸、求享受;没有压力,就会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没有压力,就没有发展的活力、创新的动力。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人均GDP 3000美元的既定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进程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保持快速发展的难度在增大,深化改革的阻力在增大,对外开放的风险在增大,资源环境的制约更趋紧,维护稳定的任务更艰巨,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的要求更紧迫。因此,我们面临的困难并没有减少,我们承担的任务并没有减轻,我们要走的道路将会更为艰难。我们不能有了成绩就盲目乐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认真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尽到了应尽的责任。

我们强调创新要有忧患意识,不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悲观泄气、手足无措、怨天尤人,而是要激发起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决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居安而思危,知难而不退。坚定信念不是盲目乐观,忧患意识不是畏惧风险。形势越好,越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增强我们见微知著的敏锐性、防患未然的预见性、应对复杂局面的主动性。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与发达省市的差距还很大,没有任何自满的资格和理由。我们只有从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认清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才能自加压力、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二、学习愚公移山,就要发扬开放精神,以博大的胸怀吸纳现代文明成果,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愚公搬走两座大山的目的,是要改变自身所处的封闭状态,把自己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连接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说,愚公具有开放意识,内蕴开放精神。今天我们要发扬和培育的开放精神,则具有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开放必须突破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开放就要走出去,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就需要确立博大的开放心胸和开放观念。河南地处中原,一不临江,二不靠海,这种地域环境也像一座“大山”,阻碍着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才能走出这座“大山”,自然就成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实施开放,走出河南,首先要搬掉的是思想意识中保守、封闭的“大山”,克服了封闭意识、保守意识,心胸开阔了,思想解放了,任何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大山”都阻挡不住我们走出去的步伐。河南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谋发展,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扩大开放。河南有多大的开放空间,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有多大的开放度,就有多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国外一些新兴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正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河南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的能源、便捷的交通条件,有较大的优势承接国外、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河南要做好产业转移方面的大文章。河南将降低投资门槛,开放全部投资领域。只要愿意来河南投资,不论项目大小,我们都欢迎;只要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都可以到河南进行投资。各级政府、各部门都要为外商投资大开绿灯,给外商以国民待遇,国企、中小企业享受的各种政策和待遇,外商同样可以享受。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借钱借力来发展自己,这是一个捷径,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一定要以非常的心态、非常的措施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以我们的诚信、热情、胸怀接纳八方来客,共同建设富裕中原、和谐中原、美好中原。再高的“大山”,也无法阻挡具有开放精神的中原人。

开放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的世界眼光。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扩大开放,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世界大局。古人云: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信息化的浪潮已扑面而来的形势下进行的,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因此,我们的开放,必须是高起点的开放、开拓型的开放。我们要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先进生产力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寻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只有高起点、开拓型的开放,才能站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沿,在某些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只有高起点、开拓型的开放,才能把河南的发展放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审视,放到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比较,从这种审视和比较中找差距、除弊端、赶先进。否则,就有可能坐失良机,贻误中原崛起的大业。 

开放必须着眼于改变本地的面貌。开放精神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内在统一、紧密联系的。我们鼓励人才的交流和互动,也不反对一些人到沿海先进地区甚至发达国家去创业。但是,家乡的面貌、本地区的发展更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改变。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成千上万具有创业和牺牲精神的人才。与那些到条件好的地方去的人相比,在自己家乡艰苦创业的人,自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的人,则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不愧是当代富有开放精神的新愚公。这是一种更为自觉的开放心态、开放实践。信阳市以发展劳务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鼓励和吸引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已极大地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他们以新的开放理念,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也破解了减少农民与富裕农民这一“加减乘除”的新课题。2004年,全市有180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占全市总人口的23%,劳务总收入达到了90亿元,相当于全市财政收入的7.5倍,占当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50%。如果没有这样一支劳务大军,信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过去,上项目、搞建设,很大的一个制约是资金匮乏、缺少投入,现在这个问题已得到明显缓解。已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陆续返乡创业。有关方面统计,近年全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各类企业在3300家以上。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2%;上缴税金2.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在城镇建设方面,全市城镇率比1997年提高了近1倍,而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也大都是外出返乡的创业者。如固始县2004年投入城市建设的12亿元资金中,政府只拿了3亿元,其余全部是该县返乡人员的投资。另外,返乡创业人员还积极参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投资兴办各类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固始县返乡农民工王刚投资8000万元,正在兴建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的“慈济永和高级中学”。中原崛起需要中原儿女的奉献,这是时代赋予中原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不负时代重托,做新时期的新愚公。

三、学习愚公移山,就要发扬拼搏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坚忍不拔,争取胜利

愚公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拼搏精神,它是我们促进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精神力量。

拼搏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古人云:“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立志,就是确立自己的信念,就是下定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决心。只有立大志,才能创大业。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决心,对成就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当年引用“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目的,就是要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关键时刻,使全国人民树立必胜的信心。他指出:“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愚公精神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看似不可征服的自然力量面前,确立了必胜的信心和宏伟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起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坚定信念,充满信心和决心。这种信念来自对河南现状的理性认识和分析。中原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的崛起。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工业增加值、企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财政总收入、发电量和用电量、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和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要求我省经济增速年均达到8.6%,低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10.6%的实际年均增幅,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从1990年到2002年12年间在全国上升了10个位次,从发展趋势看这一指标居中西部前列也是可能的。近年,我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04年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1.3%,比199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河南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河南农业竞争力、制造业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都在持续上升,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日趋完善、活力不断增强,都将对实现中原崛起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完全有条件实现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

拼搏要有知难而上的气概。困难是成就事业的拦路虎。知难而上,才有成功的希望。拼搏与困难共存共生、此消彼长。有困难而不拼搏,困难不会自行湮灭;有拼搏而不畏困难,就能克而胜之,战胜困难。任何辉煌事业的背后,都伴生着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50年红旗不倒的史来贺说过:“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与其穷作难,不如为致富发展作大难。”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实践也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林州地处太行山偏僻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但是林州人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等待,而是知难而上,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征服自然,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奏响了重新安排林州河山的命运交响曲。20世纪6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上马后,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财力十分紧张。林州人民不等、不靠、不要,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没有资金自己找,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房铺住山崖,粮食不够吃野菜,自己烧石灰,自己造水泥,自己制炸药。广大干部和民工同甘共苦,以每人每天l市斤粮食,掺和野菜树叶充饥,以不能温饱的血肉之躯,从事开山凿洞、抬石垒砌的重体力劳动。许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不下工地。他们吃大苦、耐大劳,用自己的双手,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顶酷暑、冒严寒,一身志气、浑身是胆,在荒蛮险峻的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奇迹。红旗渠整个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共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其余部分,全部是当时县、社、队三级自筹和农民劳务积累。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而是主要依靠林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它真实地见证了林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的创造精神,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拼搏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成就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就如同登山一样,只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顶峰。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缺乏耐心、缺乏韧性、心气浮躁,就无法战胜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中原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长时期的奋斗过程。我们特别需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一张蓝图,一届接着一届绘;一个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去实现;一个接力棒,一个接着一个往下传。只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勇敢面对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理悫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学习愚公移山,就要发扬科学精神,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团结奋斗,增强艰苦创业的自觉性

愚公移山有其朴素的认知基础,“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任何一种创业活动,都要在可能与现实中进行科学的选择。把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行的事情来做,就是盲目蛮干、劳民伤财,决心越大,危害越大。我们要把愚公的求实的态度升华为科学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艰苦创业的自觉性。

科学精神需要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科学是“求真”的活动。求真,就是要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任何工作,创任何业绩,都必须认识对象、把握规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河南一年多来的发展实践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各地各部门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并带来许多崭新的气象、可喜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些矛盾和问题,反映出我们的经济社会工作中有不少环节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发展新思路,提出发展新举措。

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犹豫地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着力搞好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问题。要着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科学精神需要尊重实践,依靠群众。科学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的正确思想,作为对客观规律的能动反映,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我们尊重实践、依靠群众,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要求,取得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发言权、决策权、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有面向群众的决心,有甘当群众学生的虚心,有与群众交朋友的诚心,有听取群众意见的耐心,以期熟知民情、集中民智、体察民意,以期掌握全面系统的可靠材料,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极其生动而丰富的,要善于把点和面、纵向和横向、总结直接经验和吸取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力求从更深的程度和更广的范围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科学的认识需要指导实践。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再转过来指导新的实践。群众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群众的利益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认识应当随之不断发展和创新。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立足于群众新的实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要,理论创新就有明确的目的、不竭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只有从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把握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使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不断惠及全体人民。

衡量科学精神是否做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说到底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这个标准,坚持了理论和实践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民群众自己活动的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尊重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具有一致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终目的。合目的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向度。离开这一向度,合规律性就失去了意义,中原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失去了根本价值。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牢牢把握这个标准,把好群众思想的脉搏,以人民满意作为制定和贯彻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接受群众的裁决,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就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加以完善,不符合的就加以纠正;投身群众的实践,吸取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坚持这个标准,就能不断促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科学的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精神需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科学地认识世界,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科学地改造世界。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才是现阶段我们求真务实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实践力量的人。”为了实现中原崛起的理想,我们必须去实践,去实干。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于,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群众是最讲实际的,群众最相信实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抓实干历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红旗渠长达1500多公里,要翻越多少道梁、要穿越多少座山,没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年的苦干实干,是绝对不可能建成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大力倡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切实把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的部署落到实处,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要把创新精神与求实作风有杌结合起来,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务求实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干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多干一些多数群众受益的事,多于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为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作风,坚决反对各种各样的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真正做到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当年的智叟讥笑愚公,说他人单力薄,不可能挖掉两座大山。愚公以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挖下去的行动,对智叟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今天,要搬掉挡在我们面前的阻碍科学发展的大山,苦干、实干是唯一正确的路径和现实的选择。

中原是愚公精神的故乡。愚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河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愚公精神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获得熔铸和升华。

(本文原载《河南社会科学》 2006年 第1期,作者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


主办单位: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 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 | 济源行政学院 | 济源市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济源市济渎大街与沁园路交叉口东南400米 办公电话:0391-8328000 培训预约:0391-8328777 邮编:459000
豫ICP备2022022540号-2 举报投诉